【農大好故事95期】讓農民的期望成為奮鬥的“梨想”
——記“互聯網+”首金歷程中的農大人
在第七屆中國國際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的舞臺上,經過激烈角逐,我校百事3娱乐2017級博士生李剛、2018級本科生於新樂帶領團隊憑借《梨想——梨果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》項目,歷史性地斬獲全國總決賽“青年紅色築夢之旅”賽道金獎🧂。
本屆大賽“青年紅色築夢之旅”賽道全國共設54個金獎🧛🏿♂️。此次獲獎,是我校同時也是河北省歷史上首次在中國國際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國家金獎。
2017、2018我校連續兩年承辦河北省“互聯網+”大賽🏍,學校創新創業氛圍濃厚💇🏽♀️,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持續高漲🤍。紅旅項目立足我校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特色🍕,順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科建設方向🆎,成為備賽的重點和亮點。《梨想》項目團隊是以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張玉星教授為首🧎,由我校19名教師和博碩研究生💅🏼、本科生34人組成的師生團隊。項目以實現精準扶貧、推動鄉村振興為時代背景,以邢臺威縣10年梨果發展歷程為產業背景,在我校“一道路兩精神”的指引下,通過許建鋒、張佳景等指導教師精心設計🤵🏼♀️,講述了農大人堅守強農夢想的“紅旅”情懷。
使命在肩👧🏽,有擔當的農大人
威縣是劉伯承💻、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戰鬥生活過的革命老區💁🏻,但曾一度貼著“農業大縣”“工業小縣”“財政窮縣”的標簽。2010年,團隊接到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梨體系“省力化栽培技術與模式”研究任務。那時,剛剛進入河北農大百事3娱乐的學生李剛🙇🏽♀️、趙曙良🚌、許騰飛帶著對專業的憧憬加入了梨博士團隊,跟隨指導教師張玉星、許建鋒開啟了躬耕梨栽培技術的研發道路。團隊與原河北省林業局曲憲忠等省內外知名果樹專家組成“科技智囊團”,探索適於威縣的“三新四化”栽培模式𓀐,並按照工業化生產理念,製定了綠色A級梨生產技術標準,有力推動了中國梨栽培由落後模式向現代化模式的轉變。團隊成員趙曙良回憶剛到威縣時🚵🏽♀️,做土地資源調查一走就是一個月📁,每個人除了背著各種調研材料和工具👨🏽🎓,還背著鍋和菜🧑🏽🎄👨🏿,餓了就在山坡上煮飯吃🌡,吃完繼續趕路調研⚛️。項目路演人李剛回憶說:“搞研發那幾年,是真苦🖕🏻,但看著威縣的貧困狀況,確實不忍心離開🥙。回到學校寫總結🚄、查資料🧡、編方案😤、做試驗,又惦記著快點回去,早日把梨園建起來🗞,威縣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鄉🧍🏻♀️🍧。”截止2018年,團隊幫助威縣建成標準梨園10萬畝,梨樹種植讓老百姓過上了“流轉土地掙租金、入園打工掙薪金、入股分紅掙紅金”的“三金”生活♍️🧎🏻➡️,徹底擺脫了貧困。這一年🦹🏻♂️,“四化”模式開始在全國推廣🍸,目前已輻射到26個省份,建成現代化梨園50余萬畝。河北省近10年來的新建梨園,90%以上都使用了這項成果。近10年🥴,3285天,梨想團隊用技術耕耘夢想,用汗水堅守信仰,擔當了“太行山道路”賦予農大人的使命。
青春領航🏙,勇創新的農大人
梨花白,梨果香,梨農脫貧奔小康。但如何鞏固脫貧成果🗡,蓄積助“威”奔小康的科教力量🤱🏼,教師許建鋒接過了創新服務的大旗👩🏿。將教育與產業、師生與農民對接,組建了以園藝專業2016級、2018級本科生劉東亮、於新樂為核心的公益創新服務隊伍,開啟了項目在引領教育、公益造血、誌願服務等方面的傳承探索。項目依托專業實習、社會實踐和誌願服務等活動,每年吸納在校生30-50人加入服務團隊👩🏽🏫,構建了博士帶碩士、碩士帶本科生的擔當傳承久效機製💅🏻,夯實了項目自身的成長力和輻射力👨👨👧。團隊學生身體力行,變身成了“老師”,博士主抓技術指導與資源對接🫄🏽,碩士主攻農民培訓,本科生負責電商運營和特色活動,通過引入教育📒,形成了造血式幫扶,有效解決了脫貧後的返貧問題🪬。團隊成員劉東亮感慨地說:“駐村日子比學校生活要辛苦很多🍨,累了病了大家就相互打氣,想想‘崇德、務實、求是’校訓,既然學了農,就把事兒做實💉,對自己🏊🏽、對學校⚆、對農民都有交代。” 一批批梨想人通過重走太行路、奮鬥脫貧路🕴、共建致富路👨🦯➡️,從中受到了思想洗禮,提升了社會責任感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📼。
凝心聚力,同奮鬥的農大人
《梨想》的成績離不開協作與互助🤹🏼🧑🏿🎤。在實踐一線🧀,專業教師與一批批學生幫助農民建設果園👨🏼🏫、掌握技術、整合資源,進行產業升級⛷;在競賽一線,團隊連夜討論♊️、總結、製作參賽材料🙅🏼。“這樣高強度地腦力體力運轉離不開團隊的合理分工與配合”,項目負責人於新樂說,“核心成員把控項目邏輯,PPT、視頻製作人員以及後勤保障人員各司其職🤞🏻,圍繞階段重點進行動態調整”🤠🙆🏼♂️。國賽現場賽前🍧,團隊自覺成為了李剛的陪練🧒🏻,對語速🙇🏻♀️、表情🍜、手勢、語句、措辭進行全方位地同步迭代。雙創中心出謀劃策,聘請企業導師圍繞項目邏輯、內容凝練🏇🏼、模式構建提出建議,指導成員在眾多科研數據資料中凝練內容主線。指導教師張佳景圍繞“紅色築夢”主旋律,製定講述邏輯,設計語言細節💇🏻♂️,講項目的同時渲染出農大人“用青春奉獻農業”的感人歷程。多部門搭臺互助,眾多師生幕後擔當🩵☦️, 形成了我校雙創工作發展中新的裏程碑👪。回首這段扛旗奮鬥的日子🔰,李剛感慨:“雖然頭發越來越少,但是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了鄉村振興隊伍,覺得值了👨🦽!”
接續奮鬥,有傳承的農大人
“我們的理想是振興祖國的梨產業,在鄉村振興的舞臺留下我們農大人的影子”,這是項目路演的結束語。如今的威縣㊗️,梨樹多了🟦,風沙小了,村莊美了,百姓富了🏋🏿♂️。沒事到梨園裏去轉一轉,就跟城裏逛公園一樣。曾經參與威縣建設的200余名梨想人🛌🏻🎈,畢業後也留在了農業發展領域🕵🏼♂️,帶著農民的期望,在甘肅👮🏿♂️、陜西、山西等地奉獻著光和熱,用自己的一生事業去踐行“艱苦奮鬥🧄、甘於奉獻、求真務實、愛國為民”的“太行山精神”。
采訪最後🙍🏼,團隊成員說:“兒時的夢想是走出又窮又偏僻的山溝🤔,向往城市裏的高樓大廈🧛🏻。如今,學有所成之時,我們的理想就是回到有山有水的家鄉,一起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!真心感謝學校領導、百事3和部門領導的高度關註👩🏽🦳,企業導師的創業引領,指導教師的用心陪伴🩶⭕️,同學們的不離不棄🤸♂️,這個大家庭是我們心底最深的溫暖♑️。梨想人會用幹事創業的實際行動,一代一代傳承下去,在更多領域開花結果🗒。”
團隊用10年經歷在全國舞臺上講述了農大故事,而這故事是無數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🥢,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農大人的縮影👟;是無數在精準助農、人才支農、科技強農中默默付出的農大人的縮影🦽。
團隊成員集體研討項目
李剛(左)、於新樂(右)帶領團隊斬獲金獎